工作监督


关于今年上半年我区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农村工委

2013-10-30 19:18:49   来源:人大办

农民增收,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社会各界特别关注。最近,区人大常委会农村工委对上半年我区农民增收工作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1、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农民一产收入有所增加。一是夏熟作物丰产丰收。上半年,全区小麦种植面积11.92万亩,预计亩产348公斤,同比增长4.19%,价格在每担112元左右,同比增加5至10元;油菜种植面积10.94万亩,比去年减少1万亩,预计亩产173公斤,同比增加11公斤,价格在每担260元左右,同比增加10元。今年的夏熟作物单产和价格都比去年上涨,但今年种植总面积相对减少,全区农民来自夏熟作物亩产收入总体有所增长,但总产收入增长的幅度不大。今年元月,国家发放的农资综合补贴标准为103.4元/亩,全区补贴面积42万亩,补贴总额4347万元。水稻直补标准为每亩20元,全区补贴面积23.95万亩,补贴总额479万;粮种补贴水稻、棉花15元/亩,小麦、油菜、玉米10元/亩,其中,小麦、油菜补贴已于春节前发放到位,补贴金额分别为124.33万元、136.93万元,水稻、棉花、玉米将在9月份发放。与往年相比,今年国家农资综合补贴标准没有变化,但补贴发放比往年早,对于农民上半年增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全区水产放养面积31.1 万亩,其中生态养殖面积突破8万亩,积极推广蟹池套养青虾、鳜鱼等养殖模式,鱼类价格同比上涨。以青虾为例,今年上半年最低收购价为每斤25元左右,最高达到40多元。上半年全区水产业产值预计为4.3 亿元,其中特种水产产值 2.6亿元,比上年增长3.2%。上半年,全区蔬菜种植8.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1000亩,比去年增加979亩;总产量13168万公斤,比去年同期增加110万公斤;蔬菜总产值2740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20 万元。食用菌总产量2127.5万公斤,比去年同期增87.5万公斤,总产值1147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202 万元。今年春节前后,双孢菇价格一度达到7元/斤的历史最高价位,菇农收益较好;但是上半年金针菇价格下滑,一些食用菌生产企业效益下降。全区苗木产业发展迅猛,栽植面积已达3万亩,以公司及大户栽植为主,每年吸引5000农民工就业,上半年为全区农民带了工资收入及土地流转费收入达8000万元。茶叶种植面积2.66万亩,可开采1.8万亩,由于受3月8日、19日两次霜冻影响,全区茶叶减产30%,一些茶农收入减少。但由于地产茶叶货源紧俏,高档茶叶供不应求,价格出现反弹,我区品牌茶叶的销售收入不减反增。全区早园竹面积1万多亩,以大户承包种植为主,今年春节早园竹上市价格较高,在32-40元/公斤,亩产量1000多公斤,产值高的达4万多元,扣除投入成本,亩净收入达2万多元。今年3月底动物H7N9禽流感爆发,对禽蛋交易形成了巨大冲击。上半年家禽饲养量221.5万羽,出栏 112.8万羽,同比下降30%,家禽价格跌至谷底,养殖户损失惨重,4月份,全区家禽养殖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00万元。预计下半年,畜禽养殖将进入恢复期。上半年生猪饲养量 26.72万头,出栏5.31万头。上半年生猪收购价一度低迷,约为600元/担,而生猪养殖成本就达700元/担,一些养殖户亏损较大,6月份生猪价格有所回升,但仅仅保本。

2、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速,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增强。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全区共有省、市、区级农业园区16个,规划总面积30万亩,实施面积12万亩。去年园区农业实现产值7.8亿元,销售8.6亿元,配套产销企业42家,吸纳务工人员4600 多人,为农民带来务工收入1.2 亿元。今年上半年,武家嘴农业园、龙墩湖现代农业园、固城台湾农民创业园、永胜圩水产养殖示范区等现代农业园区的一批农业科技项目纷纷落户,一方面对农民工的需求不断增加,吸纳大量当地农民在园区务工增收。如武家嘴农业科技园平时有300多名当地农民在园区打工,年支付季节性农民务工工资400多万元。另一方面农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农民土地大量流转,其中一些土地原先基础设施差、生产效益低,农民收益小。而通过土地流转开发后,农民来自土地流转的收入大为增加。如固城镇蒋山村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芦笋、白茶、经济林果等;东坝镇新中村流转土地1500亩,发展早园竹、茶叶等。目前,支付给农民的土地流转租金每亩一般为600至800元,并持续增长。目前我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0家,拥有省、市名牌产品17个,省、市著名商标14个。去年,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2.73亿元,增长46.33%;直接带动农户达9.24万户,增长13.8%;新增订单面积2.43万亩,增长10.4%。全区50家农业龙头企业可安排就业5000人,为农民增加务工收入1亿元左右。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00家,合作社成员63028人,累计带动非成员农户10.1万人。农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到124家,入股农户6.19万户、占全区总户数的55%,入股面积13.88万亩、占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9.5%。今年土地流转价格最高达到每亩2300元。农地股份合作社最低保底金额600元,最高保底金额1200元,向社员累计支付保底金12847万元,分红2877万元。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邢青松牵头组建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泰州五市的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发展社员3218个、其中水产专业合作社20家,基地养殖面积13.68万亩,带动养殖、经销等农户10万多户,2012年帮助社员增收6156万元。近年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工作,随着我区生态效应的进一步彰显及去年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全区建成休闲农业接待点达200家,其中规模以上接待点有20多家,直接吸纳3000多农民工就业,上半年接待游客达110万人次,全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5亿元,成为我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3、工业经济质效提升,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我区的工业经济虽然规模不大,但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机械、服装、食品等几大产业用工量很大,为全区农民就业打工提供了较多岗位,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据统计,目前全区在工业企业务工的农民约占就业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仅服装企业就有200多家,吸纳近3万名农村妇女打工就业,去年上交地方税收9000万元,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以东坝镇为例,该镇有约4000名农民在镇工业园打工就业,全镇人均来自工业的收入近3000元。德维鑫集团在东坝拥有4个服装生产基地,公司1000多名员工中90%来自本地,去年公司发放员工工资3000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作用十分明显。固城镇九龙、游山等村,原先交通闭塞,很少有农民外出赴企业打工,特别是妇女单纯在家做家务,收入很低。而现在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方便了当地农民赴开发区和镇工业园打工,村内还开办了一些服装企业,吸纳了大批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有效增加了务工收入。除工业外,农民在村内就近打零工的机会比以往增多,工资收入增长较快。如今年的采茶工、村环境整治用工大量增加,人均工资标准普遍由原来的50元/天提高到70元/天左右,据测算,茶叶采摘吸引季节性农民工达2万名,仅春茶一季农民工工资性收入达4000万元。

4、建筑业工价涨幅较大,助农增收作用明显。我区是中国建筑之乡,建筑业是传统的富民特色产业。去年,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62亿元,同比增长39.2%;上缴地方税收5.53亿元,同比增长42.5%,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去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4186元,其中来自建筑业的份额为3521元,占总量的四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全区建筑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实现施工产值203.4亿元、增长31.9%,上缴税收3.77亿元、增长15.6%,全区农民人均建筑业收入约为1978元。从施工现场调查的数据来看,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涨幅明显,1-3月小工在100元—110元/工时,4-6月为120元—130元/工时;1-3月大工在160元—190元/工时,4-6月为170元—210元/工时,均比去年同期增长20—30元,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如模板工工资高达300元以上/工时。特别是今年我区农民自建房大量增加,对零散建筑施工人员需求明显增加,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回暖、安置房陆续交付等,今年家装市场十分兴旺,家装务工人员吃香、工价普遍比去年上涨15%以上。我区建筑从业人员还呈现出由单纯劳动型向技术型、由一线施工员向管理者发展的趋势,年收入超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企业老板和项目经理不在少数,而一般管理和施工人员年收入普遍在7万至10万元。像砖墙镇茅城村、四园村,漆桥镇中心村,东坝镇新中村等是传统的建筑业强村,村里建筑施工项目经理有十多人甚至数十人,带动当地大批农民从事建筑业,这部分建筑农民工打工收入优于其他产业。

5、水运业市场低迷,农民水运收入下降。水运业是我区三大富民特色产业之一,主要集中在古柏、阳江几个水运大村,在农民增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近年来,受国际经济衰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水运船舶运力过剩、成本上升、运价下跌,水运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营困难。今年上半年,水运市场行情仍不见好转,特别是海运企业亏损较大,经营海船的农民收入大大减少。但今年来,内河黄砂运输效益时有回升,多数黄砂船运户收入尚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宗散货水上运输的部分损失。

6、农村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低收入农户政策性转移收入增长。一是社会养老保险持续扩面,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217人,累计参保缴费人数150143人,参保率99.3%。参加社会保障的被征地人员19101名,其中规范用地被征地人员12891名,失地人员6210名;享受养老待遇的7215人,月发放金额280万元。从去年7月起,年满60周岁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金由60元/月提高到100元/月,享受养老待遇的7.89万人,月发放金额750万元;60周岁以上缴费到龄人员月平均养老待遇水平135元。截止今年5月,全区农村低保对象8130户10153人,占农村人口的3%,累计发放保障金1090万元,人均月补差额214元、同比增长26.6%。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救助1940人,发放保障金356万元,人均月保障367.5元、同比增长15.4%。农村五保供养户1984人,其中集中供养1100人、分散供养884人,发放供养保障金538万元,人均每月542元,同比增长15.6%。去年全区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400元/人,累计报销106万人次,报销金额1.3亿元,新农合区镇两级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76%,实际补偿比例提升到51.3%。今年1月起,困难居民年度医疗救助封顶线由8000元提高到25000元,救助比例达到自负基本医疗制度规定报销范围内的50%。今年以来,累计救助949人、1380人次,发放救助金138万元。今年春节期间,民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1212万元,救助全区重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特定民政救济对象、低保边缘家庭及遭遇突发困难家庭14000多人,救助慰问金较上年增加21%,人均标准增加150元、增幅20%。今年以来,区镇慈善机构还募集善款463万元,年初区慈善总会成功举办了“福彩杯”书画摄影作品公益拍卖活动,募集善款98.68万元,对低保家庭中重病患者等予以定向救助。一些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结对资助低收入农户或困难家庭。统战系统牵头组织了“千企帮千户”活动,每年对每个困难家庭给予数千元的资助。

二、农民增收的趋势分析

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区农民增收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农民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从高淳的情况来分析,农民增收有诸多的条件和优势。

一是撤县设区后,将给农民就业创业带来新机遇。高淳撤县设区后,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现代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将加快发展,将有更多的城市人来我区观光休闲,将有更多的总部企业、高端产业落户高淳,会给广大农民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条件。同时,随着现代休闲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农村城市化率将大大提高,农民的增收潜力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宁高新通道、宁高轻轨建设开通,高淳将加快融入主城,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更加方便,会有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不少农民的收入将有一个新的增长。

二是高淳农民素有勤劳肯干、不怕吃苦、勇于创业的本质。改革开放以来,高淳广大农民从集体土地所有制经营中解脱出来,不断探索开拓创业致富的新路子,学瓦工、跑水运、搞养殖、织渔网、种蘑菇……培育出了建筑、水产、水运三大富民特色产业。一大批农民通过初始创业、原始积累,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农民经纪人、老板、企业家,带动了全区众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目前,虽然水运和螃蟹产业受市场影响,经营效益出现下滑,但高淳农民勤劳的本质未变,创业的热情不减,这是我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最大优势。

三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务工岗位,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首先,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开发区、宁高园、镇工业园区加快建设,落户工业企业不断增多,对农民工的使用大量增加。其次,农业园区的建设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吸纳了当地大量农民,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就近打工。再次,旅游业、服务业等新兴富民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增收。从总体上看,现在的农民有充分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是供不应求,一般来说,中青年男性农民以外出打工和创业经营为主,老年人和妇女以就近打工为主,几乎人人有就业的岗位、挣钱的渠道。

四是建设美丽乡村、整治农村环境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近几年,我区农村分批创建三星、二星级康居新村,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村庄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创建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镇村、社区共计落实保洁员近2000人,参与长效保洁,清扫路巷,拖运垃圾,冲洗厕所、下水沟。一批创业无本领、经营无本钱的贫困户、低保户参与卫生保洁,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促进了社会和谐。如淳溪镇甘村安排10个贫困户、低保户,长年扫地、冲厕所、清运生活垃圾,村上年均支付工资、福利10万多元,年终好的给予奖励,缩短了贫富差距。

虽然,我区农民增收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收入持续增长,但要保持高幅增长的趋势,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存在比较大的压力和困难。按照市、区“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达到23000元。而按照江苏新基本现代化及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目标要求,农民人均收入的指标提高到24000元/人,由此,2013至2015年农民收入平均增幅要达19.2%,这是在高基数的前提下实现高幅增长,难度会更大。而从今年各行业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来看,大多数行业农民工工资很难达到15%的增幅,况且就人均来说增幅会更低。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民增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内经济下行,增速放缓,部分产能过剩,一些产业衰退,导致一些企业合并、关闭,工人失业,加重了国内就业压力,农民工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是农业是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差,农民靠一产增收有不确定性。目前,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弱,抗击自然灾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业收成很大程度是“靠天吃饭”。同时,农产品价格一直不高,特别是粮油价格涨幅不大,农民从农业生产获得的收益增长不会太高。

三是受国家和各级政府控制“三公”消费的影响,餐饮行业受到较大冲击,用工减少;作为我区重要富民产业之一的螃蟹产业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四是农村低收入农户占有一定的比例,这部分人群增收比较困难。据统计,全区年人均纯收入6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约占总户数的十分之一,这些家庭的人员大多数为老、弱、病、残人员,缺乏或者没有劳动能力,靠政府低保、社会救助,或从事简单手工活计为生,自身几乎没有创收增收的渠道和资金。

五是农村人口日趋老龄化,农村劳动力资源越来越少。目前,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8.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8%,近年来这一比重加速提高,每年提升近1个百分点。而这一趋势在农村更加明显,据统计,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左右,且还在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相对农村总人口来说越来越少,将直接影响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加快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工业小微企业对于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我区开发区以及镇工业集中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集聚了一批成长型企业。今后要继续着力推进开发区、宁高园和阳江服装园、固城新型建材园、东坝线缆产业园等建设,打造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的工业集中区,为广大农民就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要大力扶持既有的服装加工、绿色食品、机油泵、渔网编织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同行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平稳发展。要加强农村各类创业群体的引导培育,鼓励发展优质项目,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发挥农民职业培训中心等载体作用,结合我区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更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机制。

2、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支持农民创业增收。我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正在全力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同时随着撤县设区、宁高新通道建设等,我区融入主城、打造南京后花园、苏南桥头堡的步伐加快。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加快农民创业增收空间广阔、正逢其时。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致力打好山水牌、文化牌,提升我区四大旅游节庆品牌,打响全国首家国际慢城“桠溪国际慢城”知名度,充分利用国际慢城中国总部花落高淳的契机,以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固城湖、游子山、老街、慢城等景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淳休闲,拉动相关产业消费。在圩区积极推进螃蟹养殖与休闲体验相融合的发展模式,逐步在永胜圩、团结圩建立集养殖、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示范区,引导区内养殖户完善设施,为城市市民提供吃、住、玩一条龙休闲度假服务;在山区积极推进家庭农场与休闲观光融合发展模式,在桠溪“国际慢城”区域、美丽乡村示范区、固城湖环湖风光带建立先导区,引导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同时配套发展农家餐厅、农家客栈等。通过标准化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宣传推介,打造南京之南休闲田园城市品牌,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来我区观光消费,体验农家野趣。要借鉴吴江、安吉等先进经验,引进一批知名客商包装开发一批优质旅游地产项目,大力推进乡村度假游、民俗文化游、特产购物游、养生养老游、体育健身游等,推动高淳休闲产业实现质的飞跃。要延伸休闲产业的产业链,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创建一批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园林型村庄、花园型农户、创业型农户,变一日游为多日游、深度游,提高本地消费额度,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如,桠溪镇大山村依托“国际慢城”的人气,村里开办农家乐43家、农家客栈17家,经营户年均收入15万元,最高达80万元,致富增收的道路越走越宽。固城镇蒋山村抓住固城湖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的机遇,成立民俗文化旅游公司,依托本地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和优美的山湖风景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前景看好。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现代观光农业等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的有效途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1115”工程,建立高效设施农业(渔业)和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建设相融合的永续发展生产方式,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在西部水网圩区,要抓好螃蟹、青虾等特种水产养殖,引进开发新的高效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注重培育螃蟹、青虾优质苗种,支持青松水产合作联社建立优质原种场,引导养殖户进行养殖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新型混养、套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在东部丘陵山区,要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早园竹、食用菌等经济林果,提升品质、拓宽销路,提高附加值。如,目前全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总面积的40%,产值是老茶园的2-3倍。按现在的茶叶市场行情种植一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的鲜叶收入平均可达5000元,除去采茶费、肥料、农药、管理等成本占40%,净收入3000元。如果加工成干茶销售,亩产值可达1万元,净收入每亩6000元。大力推进市场建设和品牌培育,以淘宝网“特色中国·高淳馆”开馆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开拓网上销售、连锁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业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如桠溪镇蓝溪村通过持续培育壮大茶叶和早园竹产业,富民效益明显,去年茶叶销售收入160多万元,早园竹平均每亩效益在1.2万元以上。砖墙镇桥湾村首期流转农民土地40亩、水面40亩,带动农民种植铁皮石斛,养殖蜈蚣、蝎子等,指导农民发展中药材项目,这在我区圩区还不多见。

4、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激发农民增收活力。一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优质项目带动农民务工增收。提升武家嘴、龙墩湖、台创园、永胜圩等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农业招商选资,吸引社会资本兴办龙头企业,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把农业家庭式的小生产融入到工业化发展的大链条中。二是依托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兴办水利、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中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我区林业产业带头人倪杨云创办的瑶田园艺公司今年尝试与蟹农合作,在圩区蟹塘埂旁栽植无落叶性、耐水性好、抗病虫害强的紫薇、垂丝海棠,3至5年后由公司以高出市场价5%回收,预计到时蟹农每株树可获利60到100元,既美化了环境,又促进了增收。三是科学实施“万顷良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使农民在获取租金的基础上,到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打工,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抓住我区作为南京唯一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机遇,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农经担保平台、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运作机制,鼓励并规范新型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构建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关系,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和方式,有效促进农民从单纯依靠土地种植增收向租金保底、务工获薪、经商得利和入股分红等多元化增收转变。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镇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为农民办理抵押担保贷款提供方便。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尤其是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工作,不断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5、严格落实惠农政策,多措并举促进增收。一是加大惠农补贴,实现增补增收。加大财政支持“三农”力度,逐步增加农资综合补贴标准,出台一些新的补贴项目,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同时切实做好涉农补贴发放工作,按照公开、公平、透明的要求,完善和实施好各项涉农补贴制度,确保农民得到实惠。二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减负增收。认真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严把资金使用关,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用于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推进筹资筹劳项目化管理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努力提高筹资筹劳使用效益,逐步建立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新机制。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增收。进一步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保障标准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新农合和新农保的覆盖面,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救助服务制度。完善农村教育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和发放农村学生乘坐校车补贴,减轻农村学生上学交通费用负担。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办法,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农村文化、网络、通讯等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6、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加快贫困农户脱贫步伐。截止去年年末,全区农民纯收入6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11821户21952人,占总户数的10.51%,占总人数的6.11%。该部分人群大多因病因灾致贫、身患残疾、年龄偏大等,做好这部分人群的扶贫帮困,使他们早日脱贫,是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的重点和难点。要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扶持低收入农户增收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做好低收入农户身份认定、公示等工作,细化、实化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帮促措施,实施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低收入农户增收五大行动,做好我区作为省农民增收联系点的相关工作。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区建设,完善劳务用工、贴息贷款、对口帮扶、利润分红等措施,增强以发展项目带动农民增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尝试低收入农户以政府补贴资金入股,投资可靠优质项目,每年从项目收益中取得10%以上的股金分红收入回报,使低收入农户有固定的资产性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实施优质经营项目,对有劳动能力、有创业愿望的低收入农户进行常规项目补贴,积极发展种植类、养殖类及农产品深加工等“短平快”项目,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瞄准薄弱村,锁定贫困户,继续深化“政府购岗”、“部门挂钩帮扶”、“干部驻村蹲点”、“党员干部帮万家”、“千企帮千户”、“情系故里,共建家园”等活动,结合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农村,走进农民中,认真实施好党员干部扶贫济困活动。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帮扶体系,改善低收入农户家庭教育、医疗、卫生、保障和救济条件,增强带动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的能力。


版权所有 © 2013 中共南京市高淳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管理
电话:    传真: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0205872号-1
技术支持:淳报网——高淳第一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