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人士透露,中山三院作为全国14家被卫生部许可、具备化妆品检验资质的机构之一,可以作为企业做产品功效测评的参考标准,其目前各个项目收费在5-25万之间。
“新规后,祛痘、滋养、修护等原本只需做常规检测的普通化妆品,如今也被纳入人体功效评价试验的范畴。而在所有检测方法中,人体试验是最贵的”。
费用不一,无序状态?
由于测试方法、检验周期、样本数量等因素不同,同一人体功效评价各检测机构的报价不尽相同,同一检测机构针对同一功效宣称的细分检测报价也不相同。
例如,基础功效宣称“保湿”为例,在广东省某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的报价单中,宣称此功效又细分为普通保湿(3 h)、定量时间保湿(8 h以内)、以及长时间保湿(8 h以内),报价分别为1.2万元、1.5万元和2.7万元。
而在某大学&某检测化妆品功效评价联合实验室的报价单上,宣称此功效细分为长效保湿,以及3小时内/8小时内两种短效保湿效果,报价分别为3.7万、2万/2.3万。
人体功效评价普遍价位偏高国际知名检测认证机构Intertek天祥集团高级业务经理蔡小舫分享,目前的“行情价”是较高的,比如防脱发的功效检测,高达25-30万元/一款产品。某大学附属医院化妆品评价中心的报价高达24万,需要70个受试者进行为期12周的试验,预计出报告时间为四至五个月。上述广东公司小范围预实验的受试者为5人,测试周期100天,但只出数据不出报告,报价4万。
不过虽然很贵,但其实并不难理解。
“受试者的成本就决定了人体功效测试比传统理化测试的成本高,基本上是在4万至十几万区间。防脱发测评采用双组对照的方案,成本较高,费用较高,因此终端的报价也比较高。”某第三方检测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
检测功效让企业步履难跚
“新规实施后,检测所花的金钱、时间成本都翻倍了。”
其实功效检测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成本上升只是一种,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还有不少问题。
如,新产品上市周期延长。一位品牌负责人说,功效评估的成本最高可达30万元,而大多数产品的“寿命周期”仅为3-5年。如果销售达不到开发成本,很可能导致这个配方持续5年或更长时间,产品中技术的更新必然会被延长。现在鼓励创新,但又设定这么高的门槛,是不是矛盾?
滋养、修护、保湿、舒缓等功效判定依据模糊。
“祛痘、防脱类功效检测通常有明显的前后结果对比,但修护、滋养、保湿、舒缓等这些功效的标准相对比较模糊。由于消费者肤质各异,即使定了标准也未必能够统一。” 一位业内资深法规人士表示。
目前,滋养、修护在人体功效检测上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药监局也没有出具官方试验方法,一大批企业正在“等、观、盼”,希望具体的标准方法出来后,再进行相关的检测及备案工作。
产品命名和文案宣传更难了。
“现在写个文案太难了。”化妆品违禁词网开发人李锦聪指出,按照新规要求,需厘清化妆品产品命名与功效宣称的关系。
以“保湿”为例,文案宣称“肌肤水润度 +31%”需提供人体试验报告,宣称“98%消费者使用后水润保湿”需提供消费者调查报告,宣称“有效保湿4小时”则需提供功效报告。
此外,若想在产品名中注明成分,如“透明质酸保湿水”,则需开展文献资料调研、研究数据分析或者功效宣称评价试验,以证实该原料具有宣称的功效,且原料的功效宣称应当与产品的功效宣称具有充分的关联性。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功效宣传也受到限制,再加上《广告法》的限制,那么化妆品真的只剩下‘这是一款乳液’‘那是一款精华”的宣传词了。”
但也有人认为,为了“应对”审核,不排除企业会在功效宣称的表述上“做手脚”,例如,“把美白祛斑换成抗氧,把抗皱换成抗糖,(本质上)换汤不换药”。
另外,鱼龙混杂的检验机构,也让企业风险增大。
在2020年前,就有实力雄厚的工厂加大在功效检测方面的投入,并建立起相应的检测实验室。
这些工厂利用本身员工的人力优势,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招募志愿者”的棘手问题,并缩短检测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但由于缺少第三方的介入,工厂自建检测体系,仍被不少行业人士诟病为“做裁判又做运动员”的行为。
随着化妆品功效测评需求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检测行业。据国家药监局官网信息,目前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检测机构共有287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百家。其中,不少原来主业是水土、环境检测的机构,如今新增了化妆品功效检测业务。
行业呈井喷态势,导致当前检测市场在检测能力、价格体系、检测标准等方面参差不齐,“都是各说各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检测机构鱼龙混杂,首当其冲的无疑是企业。“产品检测若不达预期,浪费成本不说,还有卷入虚假宣传的风险。”一位业内法规人士表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