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王绾、御史大夫骑劫、廷尉李斯等大臣提出了几个不同的建议。他们认为,秦始皇通过兴兵平定天下、统一法令、铲除残贼,建立了空前的盛世,至此无与伦比,甚至超越了五帝。因此,他们提议采用“泰皇”这一称号,以显示尊贵与崇高,按照先秦典籍《世本》记载,黄帝被称为“人皇”,即表示他在众人中最为尊贵,历史上的“泰皇”也常指代黄帝。
然而,秦始皇并不满意这些提议,觉得这些名称过于简单、平凡。作为开创者,他希望能拥有一个更具威严且独特的称号。因此,他决定将“泰皇”的“泰”字去掉,把原本属于五帝的“帝”字与“皇”字结合,形成了“皇帝”这一全新的称号。这样,既能体现自身的伟大与独特,又不至于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保持了一份独立和超越。
“皇”字本意是形容辉煌和伟大,象征着功绩的光辉。古时,三皇的成就被称为“皇”,如佛陀也被尊称为“觉皇”。而“帝”字,实际上是一个行为动词,代表着创造和主宰的意思。在秦朝之前的殷商时代,“帝”字被用于指代天神,也常用于代表君主。因而,“皇帝”这个称号的组合,实则代表着伟大的、庄严的缔造者。
这个新称号带有极高的象征性,仿佛将皇帝推到了天上的位置,超越了历史上所有的先贤。秦始皇的野心和自大在此展露无遗,他甚至不愿与三皇五帝并列,这样的决策也让他显得格外自负。
尽管“皇帝”这一称号看似是秦始皇的创造,但实际上,这些名号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秦始皇的“创新”不过是对先前称号的整合与改进,堪称一个“大杂烩”。
关于“皇”和“帝”的等级高低,其实“皇”更高。“皇”代表的是极高的权力与尊贵,而“帝”则是主要的称谓。三皇五帝自古并列,而其中的黄帝,即为“皇帝”的始祖。黄帝的“皇”字本来只是一个形容词,用来表明其作为帝王的伟大,而“帝”才是真正的名号。
五帝的称号本来都是可以统一为“皇帝”,但为了避免混淆,历史上对五帝做出了明确区分,并依照方位设定了不同的名字:黄帝代表中央,青帝、赤帝、黑帝和白帝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
到了汉朝,刘邦为了增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甚至通过“斩白蛇起义”的故事来构建自己的神话,声称自己是赤帝的后代,这也为他塑造了一个有力的统治背景,体现了“火”的象征。
相比之下,尽管“皇”字代表极高的地位,但历史上也有其他称号如“王”与“后”。在古代,“后”作为称号指的是最高统治者的正妻,而“王”则常常指的是非帝国政权的领导者。比如,周朝的王侯并不称帝,而是称王,显示了天子与帝王之间的差距。
更为有趣的是,周朝时期的天子以“王”自称,虽然其领土遍布诸侯国,但出于对天的尊敬,他们避免使用“帝”这一字眼,因为在当时,“帝”常常与天神的神格相联系。
随着时代的变化,王的称号逐渐演变,秦国在嬴稷时期已开始追求帝号。最终,秦始皇完成了这一梦想,并超越了先前的王称,成为了“皇帝”,彻底改变了中国帝王的历史。
但并非所有的统治者都追求“皇帝”的称号。秦二世在继位后,认为“皇帝”这一称号过于显眼,因此选择回归“王”的称号,甚至以“秦王”的身份投降刘邦。
从那以后,直到清朝灭亡,几乎所有中国的君主都继续使用“皇帝”这一称号,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帝王象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