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篪”字的正确读音、字形与结构
读音:“篪”字的正确读音为chí,音调为第二声。
字形:“篪”字是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上部是“竹”字头,表示该乐器与竹子有关;下部是“虒”(sī的简化形式,但在此处作为整体字的一部分,不单独发音),与乐器的形状或制作有关。整体字形简洁明了,易于识别。
结构:由“竹”字头和“虒”组成,共十六画。其中,“竹”字头作为形符,表明该字与竹子或竹制品有关;“虒”作为声符,与“篪”字的读音相近,共同构成了“篪”字的完整结构。
2、“篪”字的字义解析
本义:“篪”字本义指一种古代管乐器,通常用竹制成,横吹,有八孔(一说六孔)。这种乐器在古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宫廷雅乐和民间音乐。
引申义:由于“篪”是一种乐器,因此也常被用来比喻和谐、美妙的音乐或声音。此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篪”还常被用作象征友谊、和谐与团结的意象。
3、“篪”字的文化意蕴
音乐文化:“篪”作为古代重要的管乐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它不仅在宫廷雅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民间音乐中广泛流传。通过演奏“篪”,人们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沟通心灵,从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谊。
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篪”常被用作象征友谊、和谐与团结的意象。
4、“篪”字取名的寓意
和谐寓意:由于“篪”是一种乐器,象征着和谐与美妙的音乐,因此取名“篪”可以寓意着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好的心灵和音乐天赋。
文化寓意:同时,“篪”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取名“篪”可以寓意着希望孩子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文化底蕴和素养的人。
5、“篪”字古文献中的引用
《诗经》: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诗经·小雅·何人斯》)
这句诗描述了兄弟二人分别吹奏埙和篪的和谐场景,反映了古代音乐的魅力和家庭和睦的美好愿景。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诗经·大雅·板》)
这句诗以埙和篪的合奏比喻天对民众的恩泽,如同和谐的乐器之音。
《周礼》:
“笙师,掌教吹竽、笙、埙、衡、箫、篪、篴、管……”(《周礼·春官宗伯·笙师》)
这段记载说明了篪在周代宫廷音乐中的重要地位,是笙师必须教授的乐器之一。
《尔雅》:
“大篪谓之沂。”(《尔雅·释乐》)
这句话对篪的一种大型变种进行了命名,称为“沂”。
《说文解字》:
“篪,管乐也。从龠虒声。”(《说文解字》)
据《世本》记载,苏成公是篪这种乐器的制作者,这反映了古代乐器制作的历史背景。
《礼记》及其注疏:
《礼记》及其注疏中也有关于篪的记载和描述,但多作为乐器名称出现,或与音乐、祭祀等文化活动相关联。
其他文献:
《世本》所载:“苏成公造篪,吹孔有觜,如酸枣;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
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
6、“篪”字四字词语
鼓瑟鼓篪:形容宴会上演奏瑟和篪的欢乐场景。这个词语直接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历史底蕴。
篪瑟和鸣:比喻夫妻或朋友之间关系和谐、情感融洽。这个词语通过“篪”和“瑟”两种乐器的共鸣来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篪音悠扬:形容篪的音色优美动听、悠扬悦耳。这个词语突出了“篪”作为乐器的音乐特性。
请注意,以上四字词语可能并非广泛流传或常见使用,仅为示例性质。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表达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词语。
我是谢老师,每天带你发现汉字秘密,感受文字魅力